从房贷到创业贷款,一场定向的杠杆转移 2月17号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开了新闻发布会,会上副厅长宣布,浙江将会为大学生提供10-50万创业贷款,而且如果创业失败,贷款由政府代偿。 杠杆开始加起来了。 1 这种鼓励年轻人创业,并且提供给大学生创业贷款,且还给代偿的政策,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定向的宽信用的和刺激经济的操作。 要理解浙江省为什么出这个政策,就必须先说说央行一直以来遇到的难题。 当今央行俨然已经成了经济救火队长,实体经济疲惫不振了放水,股市出问题了放水,楼市拉胯了放水,疫情来了还是放水。 虽然放水越来越频繁,但是客观的说,不用管是在楼市还是股市,放水的确起到了那么一点点临时刺激的作用,唯独实体经济放水后依然是波澜不惊,死气沉沉。 这就牵扯到了一个货币走向问题。 货币本身是自由的,在市场化的原则下,货币一旦出了央行的闸门到了商业银行手里,那么大概率会是流向回报最高,风险最小的利润洼地。 这是资本追逐利润的天然属性和商业银行追求低风险高回报的驱动力一起造成的结果。 远的不说,2020年疫情后的经营贷最后搞成那个B样子,大家也都看到了。 本质上经营贷是为了缓解疫情后的实成都急用钱体经济不振,结果事与愿违,拿到经营贷的人,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进入回报的更高的领域中。 楼市就是其中之一。 2 这也是为什么央行每次的定向降准并不能起到完全准确的“定向”到某个真正需要资金的领域中一样,疫情后给实体经济救命的经营贷都往楼市里跑,定向降准还能比这个更精准? 央行是可以放水,但是商业银行是把控着水最终流向哪个领域,和流多少的最终闸门。 商业银行难道不知道经营贷真的跑哪去了吗? 当然知道,但是跑到楼市里商业银行是放心的,这个放心程度远比你拿了经营贷真去投入实体和扩大生产来的高的多。 所以问题的症结很清楚了,让商业银行敢真正把资金放到实体经济中去是刺激实体经济不振的关键所在。 浙江这次的政策就是为了解决的这个问题。 就像政策原文里描述的那样,创业失败10万以下的贷款由政府代偿,10万以上的政府代偿80%。 代偿是关键。 代偿本质上是浙江地方政府为商业银行的“放水”做了个“信用”托底,有那么一点担保的意思,以此让商业银行敢把钱放出来。 而最终的目的就是刺激整个实体经济借此拉动全方位的内需启动和就业人数的上升。 3 可以这么说,如果你真申请到了这笔贷款,那么创业成功不成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10万甚至更多的贷款一旦拿到手,基本捂不热就会流入到市场中去。 只要让钱一进入市场,必然会在短时间里发生连锁反应,这些连锁反应的发生才是这次浙江搞创业贷款真正想达到的目的。 你创业雇不雇人?雇人是吧?那就业问题解决了。 2021年11月19号教育部和人社部开了个2022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网络会议,会议上说2022届的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 就业严峻的老传统了。 现在好了,你贷款创业了后找不到工作的人终于可以有个雇主了,虽然这雇主的小破公司大概率也活不了多长时间,但这不重要,走一步看一步。 先把眼下的问题对付过去再说。 还有你创成都水钱空放无条件业租不租房子?租房子是吧?闲置的商铺和办公室解决了。 商场商铺总是闲置着,你让开发商的商业地产怎么变现?让物业怎么收钱?下一批土拍的商业地块还等着开发商拿地呢。 没开发商不断的拿地,就专项债这增长速度,DF财政的压力谁来分担? 另外租了房子后你装修不装修?装修是吧?装修工人和建材销售高兴了。 装修工人来活了,建材市场有销量了,这又是带动了一整条产业链。 最后装修完了你买不买办公用品或者相关的必备硬件? 拉宽带、打印机、电脑、收银机、桌椅板凳,福利好点的再来个空调冰箱啥的,零售商业的问题又解决了。 你不折腾着出来大干一番,这些东西谁去消化?这些东西没人想消化了,厂家批发连带零售这一整条链条上的从业人员吃什么?喝什么? 经济怎么刺激的?就业怎么拉动的?就是这样。 而且实事求是的说,这确实比把钱直接扔到楼市里强的多,最起码盘活的产业链和从业人员更多,带动就业岗位更多。 4 所以浙江这次的政策算是个好政策,尤其是对于浙江地方经济来说,但是事分两面,对于想用贷款创业的人来说,得多考虑一下,这个业敢不敢创的问题。 风险毕竟在创业人的身上。 2020年疫情后的地摊经济还有印象吧?坚持了多长时间?现在还能看到吗? 我不知道当初奋不顾身投入到地摊创业大潮中的人最后到底赚没赚钱,我只知道厂家是把一批库存结结实实的消化掉了。 给你们一点阳光你们就想灿烂,结果最后发现自己是根蜡烛而已。 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雷锋精神了属于是。 其实稍微回顾下历史就会知道,政策的鼓励有时候不是风向标,真正要注意的是另外的一些不起眼的变化。 比如一些人的选择 1992年南巡讲话结束不久《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和《股份有成都私人贷款无抵押限公司规范意见》很快出台,当年10月份十四大确定了市场经济的主基调,下海创业开始出现热潮。 有意思的是这时的下海主力并不是什么大学生,而是体制内的官员和高校中的知识分子。 根据统计1992年体制内官员和高校知识分子下海经商的数量超过15万。 这就是所谓的92派。 这些人可是在体制内和自己的岗位上拥有相当体面和优厚的待遇,能让这些人离开现在所谓的“舒适区”而冲进残酷的市场经济中去,这也许才是真正的风向标。 现在体制的还能出来创业的有多少我不清楚,但是每年国考人数不断的攀升倒是成了常态。 都争着进去,没见人出来。 这种情况下还要逆势而行,冲进市场经济里当一把弄潮儿的,只能说是确实勇气可嘉了。 有人会说人家浙江政策都说代偿贷款了,还怕个什么劲? 搞清楚,代偿不是让浙江地方政府替你给银行还钱,只不过是一个债权的转移,债权人从银行转移到了地方政府。 创业失败不想还贷款?门也没有,风险最后承担人还是你自己。 5 所以可以这么说,浙江的创业贷款代偿政策,本质上就是定向宽信用和加杠杆的一种操作,最终目的是为了拉动就业人数和带动一定的经济增长。 既然大家现在背房贷不那么积极了,那就给你换个方式,背创业贷款。 之前的吉林的生育贷,江西的彩礼贷,本质上和这次浙江的创业贷没什么区别。 都是让蜡烛燃烧自己继续发光发热罢了。 其实这也不奇怪,在当下的现代社会里,作为个体的人只不过是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一个螺丝钉而已。 宏观经济的调控会根据需要来调整螺丝钉的位置和松紧的程度。 需要拉动楼市了,就是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然后放松政策,让个体鱼贯而入,买房接盘。 需要拉动股市了,就是鼓励普通人增加金融市场的资成都哪儿可以借水钱产配置,各路媒体专家一顿分析,然后庄家坐等新鲜9菜进场。 需要拉动内需了,就是促进消费,各种银行消费贷的电话越来越频繁,分期支付越来越方便,汽车和家电下乡一并发力,最终东西越买越多,钱包越来越扁。 这也许就是现代人的命运,谁也逃不掉。 6 但是即使个体渺小如宏观经济中的一个数字,我还是希望这些“数字”在看到类似于浙江提供代偿创业贷款的鼓励政策后,能多一份冷静多一些思考。